認識李懷宇這個名字,字裏知識是行間看了他訪問倪匡的專文,雖然是訪問採一問一答式,但結構特別,佳作在問答間,字裏知識每插入一段「畫龍點睛」。行間這些「點睛」,訪問有提示、佳作按語、字裏知識論說的行間味道。於是訪問在教授學生人物寫作時,就拿來作教材。佳作

黃仲鳴
認識李懷宇這個名字,行間是訪問看了他訪問倪匡的專文,雖然是採一問一答式,但結構特別,在問答間,每插入一段「畫龍點睛」。這些「點睛」,有提示、按語、論說的味道。於是在教授學生人物寫作時,就拿來作教材。
後來才知他是個專職採訪人,採訪各地的華人文化工作者,2007年到美國,2009年赴臺灣,2011年到新加坡,訪「盡」了他心儀的人。當然,他是廣東人,相信他來香港的次數更多。倪匡、金庸等都是在香港訪問的。
他說:「我有幸在21世紀當上尋訪華人心史的旅程,彷彿對中國情懷有更深一層的理解。」強調「我在哪裏,哪裏就是中國」,「就我的親歷所知,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人情味的一面,往往在旅居海外的華人身上自然地流露。而沐浴歐風美雨的現代文明,與漢魂唐魄可以相容。」
上面所引的話,來自他一部書:《各在天一涯·二十位港臺海外知識人談話錄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16年)。這20人,不少是我成長年代所認識的,讀過他們的書、看過他們的人生歷史。封面特別標出「葉嘉瑩、白先勇等口述」,這兩位,確影響我甚大。葉嘉瑩的古詩詞分析,「與西方理論並用,配上獨一無二的吟唱聲調。此時外界的一切似乎不復存在,彷彿進入了人與詩詞合一的境界。」而在「她家裏聽她談話,感覺如同聽課」。
至於訪問白先勇,沒有談《臺北人》、《孽子》,而談崑曲和他父親,「重尋歷史真相」。我對崑曲並不陶醉,因是粵人,對粵曲、粵劇興趣更濃。他近年出版的紅樓夢各書,更為喜讀。他搞父親白崇禧的傳記,成績有目共睹,「我父親的故事是講不完的,這兩本書都是我多年來想要寫的內容:《父親與民國》講的是他一生的事跡和個人的家庭生活,《止痛療傷》寫二二八事件。」當然,他還有崑曲《牡丹情緣》,不過這些作品,都頂不住《臺北人》的洶湧澎湃,僅這一部書,已令白先勇不朽。
書中各篇,都是採先作介紹,再而問答的方式來書寫。除葉嘉瑩和白先勇篇外,尚有訪問新加坡的杜南發、臺灣的林文月,都是我喜讀的。因早年曾閱杜南發的《風過群山》,對他訪問港臺文化人的文字,風格獨特而記憶猶新。林文月是日本通,她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的作品,在我研讀日文時,就看了不少她這類的譯作。世事如潮,世變板蕩,看了李懷宇這書,確勾起我不少往事回憶。要談的地方很多,如訪劉紹銘,又想起和他筆戰的情景,真是百感交集。
不是問答式的訪問,在網上看到他的《金庸的晚年心境》,以記錄式來寫與金庸的交往,亦敘亦議,行文流暢,另成格局。方今年輕一輩,還有哪個是傑出的訪問人?
讀文匯報PDF版面小編推薦:
【字裏行間】訪問知識人的佳作是一款高性能的軟件,符合大家要求,軟件免費無毒,擁有絕對好評的軟件,我們吳頭楚尾網軟件園具有最權威的軟件,綠色免費,官方授權,還有類似 打開竹編新天地、 烏克蘭危機,美國對俄政策的失敗、 胡錫進:堂食該不該查核酸? 陰性證明會增加食客的安全感、 勇于往矛盾里走、 《清物十志》:文人之物的世界、 TTC到底能走多遠、 希望大家前來下載!
有用
有用
有用